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

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赋能工作总结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发布时间:2022-01-28 09:23:32访问量:

2021年以来,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赣州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科技创新驱动力明显增强、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2021年工作及成效

(一)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市委、市政府将主攻科技创新列为全市“六大主攻方向”之首、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列为“八大行动”之一,专题研究调度科技创新工作6次。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若干措施》,落实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制定《赣州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着力夯实科技管理服务队伍,全市18个县(市、区)新组建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省唯一在县级均设立科技创新中心的设区市。

(二)扎实推进主攻科技创新。全市208个主攻科技创新项目总投资122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额373.3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额606.32亿元、投资率达162.4%103个项目竣工,竣工率49.5%。市级12个调度重点项目总投资379.2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额95.8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额165.26亿元、投资率达172.3%。重点项目中的中科院赣江创新院二期工程按进度推进,主体工程全部封顶;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引进李红良团队30多人,实验动物房完成装修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成运营,入驻科研团队8个;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飞地”项目与中国科技开发院签署共建合作协议。

(三)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推荐55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获认定229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7家,居全省前列组织51家企业申报省独角兽、瞪羚企业,入榜21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好朋友科技入榜潜在独角兽企业,裕丰智能入榜种子独角兽企业,19家企业入榜瞪羚企业、潜在瞪羚企业。

(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赣江创新院入驻科研团队16(其中院士团队9个)、科研人员233名,被列为组建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候选单位,国家稀土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答辩和中科院院长办公会中科院“稀土先导专项”和“重点部署项目”支持。澳克泰工具、松岩冶金、赢家时装获批组建省技术创新中心,赣南师范大学“城市固体废物绿色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理工大学“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省重点实验室。组建市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77个。

(五)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入选省“双千计划”等支持69人;获立项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16个。赣州市首届“苏区之光”立项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7个;市级立项创新人才、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44个。举办“智荟赣鄱—服务苏区·科技振兴营养健康食品产业行动”等活动。

(六)加大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市级实施重大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制项目3项;“竹基新材料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等2项关键技术列入省“揭榜挂帅”选题,“稀土永磁高性能伺服电机研究”等3项需求获省“揭榜挂帅”支持。全市获省科技奖2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新高。

(七)全面深化科技对接合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中国科技开发院、广州博士科技等院企洽谈合作,努力打造赣粤科技合作试验区。广东工业大学在信丰县设立5G新材料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赣县区设立赣南苏区食品创新研究院,于都县煜明智慧光电被评为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照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二、2022年工作计划

聚焦问题短板,拉高标杆,对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准,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实施七大工程,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工程。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院、中国稀土集团等国内一流稀土科技创新力量,构建国内最强、世界一流的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战略高地。力争获批组建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赣州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程。培育建强科技企业群体,力争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孵化独角兽、瞪羚企业2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推进中科院赣江创新院牵头组建省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赣州智能产业创新院牵头组建省现代家具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赣州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改革,加快建设永磁电机产业园,实现高新区进位提升。

(三)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推动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力争新增省级创新平台载体20个。开展重点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清零”行动,建立动态评价和择优支持机制,提升创新平台能力和水平。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专业运营机构在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建设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实施硬核技术支撑工程。聚焦赣州市1+5+N”产业集群,实施5个左右“揭榜挂帅”制项目,在稀土材料内禀特性与材料基因、中重稀土资源绿色采冶等领域加快构建先发优势。围绕科技支撑工业倍增升级、乡村全面振兴、碳达峰碳中和、人民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推进科研攻关

    (五)实施创新生态营造工程。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实行市级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培育发展一批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等服务的三无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技术革新奖励,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六)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推进工程。深度对接大院大所,推进“一园区一院所”,争取工信部电子一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中国科技开发院等在赣州设立分支机构。主动对接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各县(市、区)、龙头企业建设科创飞地”和“人才飞地”,实现更多优质科技创新成果在赣州落地转化。

(七)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工程。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探索“双聘制”“周末制”“第三方引才”等柔性引才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支持,推动全市20个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提档升级。设立市人才发展基金、人才服务银行,力争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40个、高层次人才400名。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扫码浏览